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让更多“根”企业萌芽出穗,武汉出台措施助力民营企业做创新生力军

2025-04-01 10:47:00     阅读量:0

近日,武汉印发《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要让“根”企业在武汉萌芽、出穗,让民营企业做创新生力军,让民营经济成为城市竞争力核心要素。

武汉曾引领中国民营经济破冰。1979年,汉正街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比温州、义乌早2—3年。从个体户到独角兽企业,武汉民营经济的创新基因持续传承,呈现出“七八九”特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七成;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九成。


湖北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调试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杜子璇 摄

截至去年12月,武汉民营经营主体达到233.2万户,同比增长14.8%,其中民营企业数量102.5万户,同比增长18.5%。

“《措施》传递了信号:民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武汉转型突围的主体,我们要旗帜鲜明培育一批在武汉深深扎根的企业。”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措施》从六个方面、20条举措展开部署。其中提到,鼓励民营企业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积极投身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未来显示、未来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领域,“着力发展一批根植武汉、锐意创新的‘根企业’”。

电鹰科技的研发人员正在调试电鹰EHM-1600无人机。周超 摄

据《措施》,全市科技研发、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比例逐步要达到70%左右;实施“种苗工程”梯度培育,对“幼苗层”企业突出“陪跑”,对“青苗层”企业突出“合伙”,对“壮苗层”企业突出“出穗”,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支持体系,助推企业代表武汉参与国际国内产业竞争,。

长江日报记者观察到,连续3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民营经济及民营企业的提法发生了变化。从2023年提出“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到2024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再到今年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操玲姣指出,从“突破性发展”到“促进壮大”的表述演进,折射出武汉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传统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面临转型阵痛,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增长极,成为这座工业重镇破局的关键。从“草根”到“树根”,无论在数量、体量还是质量上,武汉民营企业都在奔赴新产业路上发展壮大。

武汉首提“根企业”培育

允许种子直投项目100%亏损容忍度

“蝴蝶效应”在武汉发布全球首款通用Agent(自主智能体)产品;“小巨人”黑芝麻智能正参与武汉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大脑”与“小脑”平台方案……当下,民营企业正在武汉释放出澎湃的发展新动能。一群“草根”企业正在长成“树根”企业。近日,武汉印发《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首提“根企业”培育,坚定决心、施以耐心发展民营经济。


黑芝麻智能自主研发的华山系列A1000。

据了解,武汉综合百强民营企业资产总额已突破1万亿元,亮眼数据背后,仍存在民营企业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有待提升的问题。

“以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为例,其必须结合民营企业才能发展,武汉要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创新精神是目前的关键课题。”暨南大学教授、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认为,“民间力量”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鼎龙控股光显材料生产线。

而“根企业”也踊跃担当。“企业深耕武汉,还要在武汉这片创新创业热土‘大展拳脚’。”去年我市举行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双全说,近3年,公司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这家民企扎根武汉10多年来专注于集成电路工艺材料、新型显示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就在今年,该企业牵头组建武汉市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要助力武汉市芯、屏产业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企业全力以赴,城市全情倾付。《措施》提出,创新“耐心资本”培育机制,允许种子直投等单个项目100%亏损容忍度,实质是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死亡之谷”难题,并创新性提出,国资基金和民营企业联合开展企业风险投资,国资基金可按民营企业出资额1:1比例出资,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投资生态。(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经宣)

更加注重“投资于人”

真金白银措施让“人才由企业说了算”


近日,武汉市有关部门向记者展示的厚厚的记录显示,《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出台前曾多次征求企业意见。记者了解到,企业提得最多的,不是“钱”,而是“人”。



3月6日晚9时,研发Manus的蝴蝶效应武汉公司大门前,不少来访者咨询合作事宜。 陈卓 摄

“娴熟的产业工人难招!”一家武汉民营百强企业的负责人介绍,企业快速发展,缺乏高技能人才。

“接棒的‘年轻’企业还太少!”一家创新平台型企业负责人建议,要加强对年轻人、初创项目的支持,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创业创新的氛围。

“师弟师妹们要多留一些!”还有一家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负责人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优秀的硕博研究生留在武汉。

“创始人可能没有论文、没有职称,但带出了人才团队,他(她)(企业家)也是人才!”也有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建议,人才政策要覆盖到企业创始人或管理型人才,并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来自不同行业赛道的民营企业,都表达了对城市“投资于人”举措的强烈诉求。



电鹰科技的研发人员给EHM-2200大载重无人机做起飞前的准备。周超 摄

《措施》吸纳意见并积极落实:武汉树立“人才由企业说了算”的导向,引才聚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扩大民企人才举荐规模,给予人才就医、子女入学等便利。

新政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最后一公里”,推出创业博士后3年免租等精准举措,吸引并留住掌握核心成果的关键人才,让人才与创新成果深深扎根于此。

发展民营经济,武汉政策设计已超越传统扶持框架,转向造环境、搭舞台,要推动“具有世界眼光、江城气派的新型企业家群体”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据长江日报记者观察,新出台的《措施》提到,重点推动民营企业参与低空文旅等特色低空应用场景等。对自动驾驶、数字电商、低空经济等试点开展沙盒监管,正是营造包容创新的政策环境。

同时,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局)获悉,继《措施》绘制蓝图后,近期内,青年人才、科技金融、上市公司、主体培育、涉企执法等5个专项政策都将密集出台。(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经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