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深化文旅体融合 丰富旅游业态|《贵州日报》今日推出第四十三期“悟思想伟力·看实践创新”特别报道

2025-04-03 12:58:00     阅读量:0

深化文旅体融合 丰富旅游业态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旅游业发展十分关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推进旅游产业化,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今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指示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本期专刊聚焦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持续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生动实践。

总书记的话

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2025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

【我们的实践】

上春山 赏春花 享春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吉欧

当“上春山”的邀约还在春风里回响,“一百天的春季”已化作“一百分的美丽”绽放在黔贵大地。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贵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开发新场景、打造新产品、满足新需求,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蹄疾步稳。

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格凸河景区(潘宗义 摄)

盘活旅游资源 挖掘潜在魅力

3月7日,随着气温回升,遵义市绥阳县旺草镇20余万亩油菜花陆续进入盛花期,金黄的花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踏青赏花。旺草镇还结合赏花季创新推出“村花·村市”活动。当地村民在花海中设立摊位,展销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高低起伏的地势和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造就了贵州的山地秘境以及“户外运动天堂”的美誉,也衍生出各式各样“上天入地”的山地新玩法。在荔波酷玩森林里喝一杯悬崖咖啡、在贵阳清镇的石龙洞里体验水溶洞桨板、又或者登上安顺坝陵河大桥挑战全球最高的商业蹦极……

依托丰富资源,贵州以“黄小西吃晚饭”为代表的重点景区景点不断推陈出新,文旅、交旅、酒旅、体旅等融合业态不断涌现,相关产业集群蓬勃兴起,“支支串飞”助力游客快旅慢游,“小车小团”开启轻松自在之旅。

近年来,贵州积极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两个宝贝”,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村超”“村BA”“中国桥梁博物馆”“黄小西吃晚饭”等出圈名片,不断刷新世人对贵州的认知。

安顺市黄果树大瀑布(潘宗义 摄)

开发旅游新场景 满足多元需求

3月1日,身在非洲的影迷陈行历时两天、跨越1万公里风尘仆仆地赶到贵阳,总算是圆了在越界影城看《哪吒2》的梦想。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感叹,怪不得自己抢不到票!3月9日21时许,凭借亚洲最宽IMAX-GT银幕,贵阳越界影城《哪吒2》累计票房超1096万元,位列该片全国影院票房榜首。

接着这波热度,文旅部门还在越界影城推出了一站式文旅体验,开设了“爽爽贵阳花式宠粉”等主题活动,安排了侗族大歌、长角苗服饰展演及安顺地戏等非遗演出。其中,安顺地戏《封神演义之哪吒闹海》与IMAX厅《哪吒2》形成了古今联动,吸引了大量粉丝,电影的出圈带动了省内非遗元素的共同出彩。

黔东南推进低空旅游,启动了“景景串飞”项目,去年12月举行首飞仪式。在一个半小时的航程中,游客沿着黄平—凯里—雷山—西江航线可俯瞰山水与城市。

在黄果树瀑布景区,AR导览眼镜重现徐霞客探秘场景,游客扫码即可解锁地质演变全息影像,这种“科技+文化”体验使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35%。西江千户苗寨的“剧本杀”旅游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藏品,吸引Z世代游客增长65%。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文旅春风劲吹,热词频现。在贵州,各地积极开发新业态,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如今的贵州旅游,已从“看山看水”的初级阶段,迈向业态多元、体验丰富、价值跃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榕江县“村超”足球赛比赛间隙,观众在欣赏民族节目表演(图片来源:贵州图片库)

丰富旅游业态 深化文旅体融合

3月2日,2025“万粉达人跑万马”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油菜花盛开的跑道里浪漫开跑。

随着天气渐暖,贵州的春山上迎来了热爱运动的人们,共赴一场春日之约。

据悉,贵州将重点打造“最美”万峰林马拉松、“最快”遵义马拉松、“最爽”贵阳马拉松、“最凉”六盘水马拉松、“最净”梵净山马拉松、“最秀”荔波马拉松等“六最”马拉松赛事。持续擦亮赛事品牌,凸显每个赛事独特风采,不断深化“跟着赛事去旅行,奔向公园去运动”。

在黔东南州榕江县,昔日的“全国最后一批脱贫县”因为“村超”跻身“百亿强县”。“村超”将群众体育与民族文化完美融合,带来千亿流量和百亿旅游年收入。来自广西的罗天曾7次奔赴“村超”现场,只为感受这份纯粹的热情。她说:“在那里人人都是主角。”

2024年,榕江县总接待游客人数达946万,旅游收入突破108亿元,比2023年增长了24%和28%;台江县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增长了30%以上……

巨大的流量带来了火热的人气,也带火了黔东南的旅游市场。为接待前来观看比赛的大量游客,榕江、台江两县周边的丹寨万达小镇、西江千户苗寨、加榜梯田纷纷推出度假产品,让游客看完精彩赛事,还能体验多彩民族风情与特色美食。

贵州各地不断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子,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专家的解读】

推动全省现代旅游业体系

加快构建和提档升级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5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提出,要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开发新场景、打造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贵州正在逐步形成聚焦资源要素构建串珠成链、点面结合的旅游支撑体系,客源要素构建国内国际相结合的旅游营销体系,服务要素构建高质优效的旅游服务体系,积极顺应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持续优化体验开发新场景、突出特色打造新产品、聚焦客群满足新需求,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游客人均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0.4%、13.3%、2.6%,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长81.8%。全省旅游经济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稳中趋优的良好态势。

多彩西江(图片来源:贵州图片库)

加快打造新产品,多元化特色化产品不断涌现。在贵州,多年的旅游大发展促使多部门间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合力,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以“村超”“村BA”为代表的旅游新场景、新业态、新品牌表现亮眼。细分消费客群,不断满足新需求。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完善重点涉旅场所国际化服务设施;充分考虑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差异性,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培育一批高品质黔菜餐饮店;针对不同消费客群,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重点关注“一老一小”,推出银发旅游、研学旅游、亲子游等精品旅游线路。聚焦特意性资源,做足精深化文章。坚持突出特色,丰富赏花品茗、避暑消夏、贵南阳光、南国冰雪、温泉度假等“四季”旅游产品,打造“康养到贵州”品牌,推出一批体旅融合、桥旅融合标杆项目,打造一批空中观光、景点串飞等“低空+旅游”应用场景;丰富业态产品,制定实施“9+2+2”特意性资源年度提升计划,推出一批体验性强的业态产品,目前全省成规模、形象较好的美食街区达46条,新增五星级饭店3家、品牌连锁酒店100家、等级民宿259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2家,新增景区直通车线路37条、达152条,实现“9+2+2”全覆盖;深化融合发展,持续创新发展文旅、交旅、酒旅、体旅等融合业态,打造30个非遗旅游体验空间,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G354铜仁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道、坝陵河大桥研学旅行基地、贵州苗乡侗寨“村火车”入选全国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贵州·黔南“穿越贵南之旅”体育旅游线路等3个项目入选2024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注重优化体验,不断开发新场景。实施传统景区提质升级行动,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挖掘提炼蕴含其中的人文要素、传说故事等,加强场景营造、方式改造和内容创造,合理布局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新场景;利用VR、AR、XR、MR等新技术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推出景区VR智能等新体验,推出新一批酒旅融合景区7家,酒旅融合精品线路5条,推进“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加强规划引领,旅游资源支撑不断完善。贵州自然珍宝享誉世界、文化瑰宝独树一帜,紧扣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和多彩贵州旅游强省,按照“抓两外、拓资源、提质效、促消费、保安全”的工作思路,持续提升旅游业发展质效。深入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3+8”标志性项目建设,加快30个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和6条长征历史步道建设,编制《贵州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推动编制《贵州省阳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阳明问道”主题游径规划》《贵阳市阳明文化保护利用规划》;提升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和纳灰村、石头寨村等民族文化展示水平,指导各地办好民俗节庆活动;启动贵州屯堡考古和遗存调查资料整理,推动《贵州省屯堡文化保护利用整体规划》编制,支持屯堡文化展陈提升。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五项工作机制”,创新“室组地”模式强化监督检查。下达中央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共1.2亿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项目78项。全面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快推进万山汞矿系列遗产申遗工作,对471栋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开展规划编制、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等。开展石窟寺、廊桥等文物保护专项工作。公布贵州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加大博物馆开放力度,推进博物馆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进省地质博物馆、省民族博物馆等数字化保护。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 (图片来源:贵州省委宣传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与规划引领一起大步向前的还有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便捷高效、内畅外联的快旅慢游体系逐步构建,“支支串飞”“小车小团”等新产品广受好评,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日臻健全。提升软硬件配置。完成85个旅游厕所新建改建工程,在重点文旅场所配置外卡POS机1802个、兑换点及ATM机85个,省内机场、高铁、4A级以上旅游景点、四星级以上酒店外卡受理全覆盖;全省636个高速收费站出入车流数据、2000路监控视频、“9+2+2”景区及47家4A级景区实时客流等数据接入省级平台,推进旅游行业大模型建设,新版“一码游贵州”正式上线;以赛代训开展A级旅游景区、导游等行业大赛,织金洞、青岩古镇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强化安全生产和环境整治。开展全省旅游安全大排查、旅游秩序大整治、旅游服务质量大提升行动,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若干措施》,联动多部门加强假日协同值守和风险隐患排查,累计检查文旅场所1.5万家次,发现问题隐患全部整改完毕;持续推进“优环境强服务保安全”旅游专项行动,督导各地整改“就餐、出行、住宿、如厕”等问题。加强市场秩序整治。以“决不护短、决不手软”开展文旅领域综合治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打击“三黑一低”等专项行动。

优化营商环境,旅游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细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从“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再到2024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旅游业正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旅游市场的繁荣不仅提升了旅游产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还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推动了整个经济的活跃度。截至目前,全省涉旅市场主体达35.71万户。聚焦重点客源市场加强宣传推广。持续打出“重点推介+政策优惠+流量吸引”组合拳,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机场、南部5省区地铁及CBD等黄金区域投放线下硬广;在避暑度假、秋冬季旅游新闻发布会上推出一批特色产品和精品线路,发布“四免一多一减”等优惠活动和“引客入黔”奖励办法;组织成立“贵港澳旅游联盟”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推进资源共享、客源互换、优势互补;围绕贵州“四季”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强化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推动国企改革和龙头培育,推动旅游龙头集团和各市(州)旅游集团做大做强,推进国有A级旅游景区和涉旅国有企业改革,各市(州)基本完成旅游运营集团组建,36家景区完成改革评估,新增规上限上涉旅市场主体130家,全省注册旅行社达1309家,较2019年增长715家;强化招商引资和争资争项,采取“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推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围绕旅游业“一表一库三清单”发布文旅招商项目1000个,引进文旅项目437个、涉旅百强优强企业100家,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补助资金8.37亿元;加大金融政策支持,13个项目获文旅产业基金投资14.41亿元,旅游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新增入驻企业935家、达1900家,累计完成24家涉旅企业资金支出1.04亿元。

旅游产业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期望,是贵州“四化”中最具比较优势的“一化”。全省文旅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努力推动全省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构建和提档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景区、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融出新高度 打造新业态 塑造新品牌

徐刚 邓小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贵州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狠抓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化工作走深走实,扎实推进旅游强国建设的贵州实践,将旅游产业打造成改善贵州群众民生福祉的幸福产业。

兴义万峰林(陈剑平 摄

构筑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格局

文旅体融合发展是顺应消费升级、产业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多重需求的必然选择。在新发展格局下,文旅体深度融合已成为释放内需潜力、激活地方特色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旅融合,贵州“四大文化工程”激发新动力。贵州以“四大文化工程”为支点,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构建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格局。持续做好重大考古发掘工作,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把贵州历史文化研究引向深入。通过场景再造、业态创新,系统挖掘贵州文化瑰宝,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注重文化旅游产品转化,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体旅融合,山水为媒激活运动经济新引擎。作为首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贵州依托喀斯特地貌的独特优势,以山地运动为切入点,构建起“体育引流、旅游增值”的融合发展模式。从国际赛事到民间竞技,从专业赛道到乡野绿道,体旅融合正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杠杆。赛事经济释放乘数效应,体育赛事与文化展演、民俗节庆的有机融合,使游客日均停留时间延长至2.8天。通过体旅融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运动资本,2024年全省体育旅游产值突破800亿元,培育出37个省级体旅融合示范点。以体促旅、以旅兴体的发展路径,为山地省份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实践。贵州体旅融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品牌宣传,体旅融合做大做强。

滑翔伞运动员在开阳县禾丰乡滑翔伞比赛场地斗伞(图片来源:贵州图片库)

构建全链条全场景全触点服务体系

文旅产业本质上是市场导向型产业,个性多元的旅游需求倒逼全链条升级重塑旅游新业态。贵州通过要素聚合、业态融合,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全场景、全触点”服务体系,激活全域旅游消费新动能。

“吃”出新花样。贵州美食丰富多样,酸汤鱼、丝娃娃、恋爱豆腐果等特色美食闻名遐迩。近年来,贵州通过打造美食街区,汇聚贵州各地特色美食,形成集聚效应。同时,推出“酸汤制作课堂”等美食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酸汤的制作过程,了解贵州饮食文化的精髓。此外,将美食与文化表演相结合,在一些餐厅,游客在用餐过程中可以欣赏到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歌舞表演,使美食体验更加丰富多元。要进一步深挖以清明菜、折耳根等为代表的贵州生态素菜体系特色,满足游客对低脂肪摄入的生态康养食品需求。

“住”出新体验。贵州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主题酒店和精品客栈。在乡村,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喀斯特地形形成的独特空间,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乡村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民宿。一些高端精品客栈注重服务品质与环境营造,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住宿服务,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

“行”得更有趣。贵州地势落差显著,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海拔相差达到2700多米,山地、峡谷、河流交织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以“上帝视角”空中俯瞰,每一帧都是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为低空旅游提供了独特的观赏视角和丰富的飞行路线。贵州探索发展低空旅游市场,设置飞行体验等多样化产品,融合航空运动等多元业务,开展多种形式组团特色游。

“购”出新风尚。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推动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借助省外高校对口帮扶贵州旅游院系的机遇,整合高校人才优势和贵州旅游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研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利用电商平台,拓宽贵州特色旅游商品的销售渠道,实现“把贵州带回家”。在一些景区和城市商业街区,开设旅游商品创意集市,为本地手工艺人和创意设计者提供展示平台,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到独具特色的小众旅游商品,增加旅游购物的趣味性。

“娱”出新玩法。通过创新玩法,休闲度假供给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为游客提供差异化的体验。在喀斯特地理空间内,通过开展定向运动、马拉松等山地户外活动,创造出不同的旅游体验。以越界影院为代表的City Walk新兴玩法,让游客以全新的视角体验城市,发现城市中的小惊喜和小美好。未来,贵州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从资源依赖型向玩法驱动型转变。市场主体应积极创新玩法,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特色,创造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新玩法。

自行车运动员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云屯生态体育公园中骑行(图片来源:贵州图片库)

发挥服务品牌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引领带动作用

品牌赋能是文旅“热流量”转为“常流量”的密钥。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服务品牌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三大要素”,深入推进“四大行动”,启动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和旅游强省,让“多彩贵州”成为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

聚焦比较优势打造文旅新品牌。立足本地特色及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品牌建设是推动旅游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贵州要以全新视角彰显自然珍宝与文化瑰宝魅力,不断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模式,进一步将民族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竞争力,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品牌升级。一是持续举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等活动,提升贵州山地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深化“村”字号IP矩阵,拓展民族文旅产业链,持续培育“村超”“村BA”“村T”等品牌,形成“赛事+体验+消费”的复合业态,结合非遗集市打造沉浸式购物场景。三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借鉴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模式,利用AR/VR技术还原屯堡地戏、苗族古歌等非遗场景,增强互动性与传播力。

基于文化基因打造文旅新品牌。文化基因是地方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基因,可以塑造独特的文旅品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贵州依托这一优势,将本土基因植入旅游产业链,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围绕本土文化资源形成特色的品牌文化基因库,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事件进行文化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品牌定位,进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形象构建和文旅文创产品开发,让文化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文旅新品牌。文旅产业既是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奋力营造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一方面,丰富高品质供给,创新消费场景,推出更多适销对路的文旅产品,打造更多让游客可视听、可品尝、可感知、可参与的精品活动和沉浸式场域,持续深化“六心”行动,以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另一方面,健全完善文旅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文旅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让当地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不断增强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策划制作 张莹

编辑 徐吉欧 秦文竞 王瑶

二审 杨春凌 韦一茜 王塬钧

三审 陈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