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侨乡文物? 汕头开启“代表+检察”公益诉讼新模式
蚁光炎是第一位为抗日捐躯的海外侨领,曾立下“因公牺牲,慷慨赴难,虽死而在所不惜”的铿锵誓言,但位于汕头的蚁光炎纪念亭长期没有设置标志说明;七日红公园是汕头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但公园内的潮汕人民英烈纪念碑一度钢筋裸露……如何保护好这些红色革命遗迹和涉侨文物,从而更好地守护海内外游子的“乡愁印记”,是汕头市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护航侨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汕头市检察机关持续开展红色革命资源保护、涉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多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督,通过深调研、提建议、回头看等途径,探索“代表+检察”的公益诉讼新模式。
“我很开心看到,通过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这些红色基因与侨乡文脉得到了妥善保护。”近日,在汕头市检察院组织的“回头看”行动中,全国人大代表,汕头超声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工艺高级工程师黄贵松表示,期盼通过检察机关、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海内外华侨循着这些“乡愁坐标”找到精神回乡之路。
为文物补办“身份证”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黄贵松深知在侨乡汕头的骑楼街巷间,不仅记载有潮汕先民闯荡四海的历史,更镌刻着心系桑梓的家国情怀和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但当他受邀参加汕头市检察机关专项监督行动之初,一度对文物保护现状感到担忧。
“蚁光炎是著名侨领,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汕头七日红公园内有一座专门为纪念他而设的亭子,这座亭子却没有设置任何标志说明。”在黄贵松看来,文物的标志说明就像是一张“身份证”,不仅守护着海外华侨的“乡愁印记”,更能激励一代又一代汕头人传承热血、奋勇前行。
在七日红公园内的另一座纪念性建筑物——潮汕人民英烈纪念碑,检察官也发现存在多处钢筋裸露以及出现不同程度发霉等现象,有损英烈尊严与荣光,不利于维护烈士纪念设施庄严、肃穆、洁净的环境。
“在此前的专项监督行动中,我们还注意到,近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中,为纪念华侨高绳芝对辛亥革命作出贡献而建的绳芝亭,同样存在没有设置标志说明的问题,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缅怀纪念。”汕头市检察院检察官说。
对于这些问题,汕头市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磋商函,督促其完善文物标志说明,对文物进行修缮、清洁和保养。
近日,黄贵松与检察官、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前往蚁光炎纪念亭等文物进行“回头看”,他看到曾经缺失“身份证”的蚁光炎纪念亭已完善标志说明、潮汕人民英烈纪念碑保养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改,七日红公园环境大为提升,是市民游客了解汕头历史的一扇窗口。

全国人大代表黄贵松(右一)参加在汕头市检察院“回头看”行动。 受访者供图
“检察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履职,让七日红公园真正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景课堂,具有重要意义。”黄贵松说,七日红公园修缮工作应持续进行,相关职能部门可以积极申请省级或国家级专项资金,并吸纳侨资支持等社会资金参与,多渠道争取修缮资金及时到位,通过“政府主导+检察监督+侨胞参与”的方式,有效推动七日红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代表+检察”专项监督
黄贵松参与红色革命遗址、涉侨文物保护监督并提出建议,是汕头市检察机关探索“代表+检察”公益诉讼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涉侨文物和红色革命遗址星罗棋布。近年来,汕头市检察机关依托检察公益诉讼职能,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文物保护监督工作,通过深调研、提建议、回头看等方式,用心用情守护游子逐梦寻根的“乡愁印记”,让红色基因与侨乡文脉焕发新的光芒。
在“红头船故乡”澄海区,福成批局旧址曾是当地建筑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侨批局之一。后来因侨批退出历史舞台,福成批局旧址渐渐没落。
汕头市检察院调查发现,福成批局旧址存在年久失修、管理和维护不到位等现象。“对于福成批局旧址存在的保护未到位问题,我们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汕头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康媛娜说,该院成立了办案组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磋商函,督促其对福成批局旧址进行维护,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工作,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发扬文物的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
收到磋商函后,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履职,短短2个月后,福成批局旧址焕发了新颜。“福成批局见证了汕头侨批业的发展,旧址能得到妥善保护,是我们村里一份宝贵的财产。”谈及检察机关专项监督,福成批局旧址所在的仙地头村党支部书记许锐声竖起大拇指。
无独有偶,针对星华日报社旧址胡文豹大楼、汕头彬园警史馆、汕头捷兴洋行等涉侨文物未及时划定保护范围等问题,汕头市检察机关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督促为涉侨文物筑牢“保护墙”。
在历史文化名村程洋岗村,针对村内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差、缺乏保护规划、存在消防隐患等问题,澄海区检察院经召开公益诉讼听证会,依法发出4件检察建议,推动解决程洋岗村文化遗产保护。
“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不仅让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合力,还能为文物后续的管理和赋能建言献策。”汕头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魏勤洲说。
“回头看”确保落实到位
自开展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以来,在检察机关和相关行政机关的努力下,相关红色革命遗址、涉侨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据统计,过去2年来,汕头有4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继受到保护。
今年3月1日,时隔20余年再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新增的检察公益诉讼条款明确,将文物保护纳入公益诉讼法定领域,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的法律途径。
如何确保汕头这些文物的保护工作落实到位?对此,汕头市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回头看”活动,定期跟进检察建议落实情况。
“忠烈祠旧址”的保护范围内原本存在儿童游乐轨道设施,影响文物安全和革命宣传、实地教育效果。汕头市检察院在回访中看到,如今儿童游乐设施已重新设计并往外迁移重建,确保对文物不存在安全隐患。
南溪老根据地革命烈士纪念碑等6处文物原本存在的未公布保护范围、未作出标志说明、未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并公告施行等问题,澄海区检察院“回头看”确认问题均得到整改,相关标志说明已悬挂在文物显眼位置。
濠江区检察院和潮南区检察院分别针对辖区原监督的烈士墓周边水土流失、树木杂草丛生、墓碑破损以及碑文模糊不清等现象进行了现场“回头看”,发现现场墓地环境清幽干净,地面已铺上水泥地,碑文得到定期修整。
“这些工作做得很好、很扎实,让人民群众看到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责任担当。”在“回头看”活动中,黄贵松给予充分肯定。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开展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不仅是检察职能所在,更体现了检察担当。”汕头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汕头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由市检察院统一指挥调配,根据涉侨文物所在行政区划将线索转交基层检察院办理,实行文书、信息、资源等一体共享,并实时跟踪指导和督导,为传承侨乡红色记忆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南方+记者 杨立轩
通讯员 闫琦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杨立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汕头市 汕头 文物 检察院 检察机关 旧址 公益 成批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4-17 13:06:00
- 本文链接:https://www.qckvzv.cn/news/k7w8G48v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