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中国“最美小鸟”连续4年在泉州这里安家!
来了,终于来了!近日,泉州石狮峡谷旅游路迎来了“老朋友”——栗喉蜂虎。这是今春首批北迁抵达泉州石狮的栗喉蜂虎,自2022年起,它们已连续四年飞往石狮“度夏”。今年2月,石狮正式启动栗喉蜂虎五年保护规划,这也是泉州地区首次开展栗喉蜂虎栖息地保护性修复工作,为“中国最美小鸟”打造安全“度夏产房”。因此,今年它们是否将继续选择这里筑巢“产子”格外引人关注。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许钹钹 实习生 王怡雯

赤土崖壁是栗喉蜂虎安家的好地方(杨思盾\摄)
连续四年 栗喉蜂虎“组团”石狮“度夏”
每年4月,正是春季候鸟大规模集群活动和北迁繁殖的高峰期。清明过后,泉州市观鸟学会观鸟爱好者杨思盾便开始在石狮峡谷旅游路一带蹲守栗喉蜂虎。4月7日,令人激动的消息传来——十几只栗喉蜂虎来到石狮“打头阵”!在杨思盾的镜头中,它们或在空中盘旋,或在枝头栖息,尚未开始筑巢。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判断,这应该是它们正在观察地形和安全系数,以判断这里适不适合筑巢。
“天空中黑压压的一片,全是鸟儿!耳边到处是清脆的鸟叫声。”14日上午,杨思盾如往日一般继续蹲守观测,刚从公路拐进这片栖息地,正在空中盘旋的栗喉蜂虎令他又惊又喜——大部队终于来啦!他赶紧找来5根大大的枯枝插在栗喉蜂虎筑巢的土崖前,让这些长途北迁飞翔的鸟儿歇歇脚。随后,又连续观测了三天,发现这群栗喉蜂虎约有100多只。
16日下午,记者跟随吴轲朝和杨思盾前往石狮峡谷旅游路,只见此前栗喉蜂虎筑巢的是一片长约300米、高约10米的赤土崖壁,崖壁上又零星出现了一些巢穴,但栗喉蜂虎并不在穴中。透过望远镜,记者看到这种以鲜艳的羽毛和迅捷的动作著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周边的山林中飞向崖壁,但始终盘旋着没有落脚。
“栗喉蜂虎很敏感、怕生,有人在土崖前走动,至少半个小时内它们不会落下来。”杨思盾分享着他连日的观察结果。吴轲朝告诉记者,栗喉蜂虎刚刚从菲律宾、马来西亚一带北迁抵达泉州石狮,一路长途飞翔,耗尽体力,“它们以蜜蜂、蜻蜓、蝴蝶等为主要食物来源,这段时间会先在周边寻找食物补给,补充体力,同时观察、判断环境是否适合筑巢”。

栗喉蜂虎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鸟”(杨思盾/摄)
真假难辨 栗喉蜂虎真巢穴只占22%
栗喉蜂虎大约每年3月从东南亚地区启程北上,寻找栖息地繁殖后代,5月初育雏,7月底左右,幼鸟就会陆续离巢,在学会飞翔和捕食技能后,南飞越冬。
“繁殖期间,栗喉蜂虎会在土墙上用嘴和利爪挖出洞穴作为巢,一般是雄性负责挖洞,雌性负责寻找食物为雄性喂食。”吴轲朝说,它们很少会选择旧巢繁殖,偏好新形成的断崖。而当前的崖壁,经过栗喉蜂虎连续三年的筑巢繁殖,已经有密密麻麻的洞穴,很可能会被它们放弃。所以,今年2月,石狮在泉州地区首次开展栗喉蜂虎栖息地保护性修复,同步开启栗喉蜂虎五年保护规划。
在今春栗喉蜂虎到来之前,该栖息地已完成检测记录、清理清洗、巢穴回填、环境整治等前期修复内容。其中,对栗喉蜂虎的1080个巢穴进行了记录、消毒和回填。来自泉州市观鸟学会的数据显示,1080个巢穴分布在5个区域,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崖壁高约8米的B区和C区,其土质适中不潮湿,高度合适远离天敌,所以最受栗喉蜂虎青睐。每个巢穴之间相距约20厘米,洞口狭小,成人的手臂无法伸入。修复过程中,借助探测仪等设备发现,巢穴最深的达1米,深度在50厘米到80厘米之间的过半,另有近半深度不到50厘米。部分巢穴内部,会挖空、挖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会挖空、挖大的才是真巢穴。”吴轲朝笑着说,栗喉蜂虎很聪明,会挖许多巢穴,但不少是“迷惑穴”,只有一个是“真巢穴”,这次修复的洞穴中只有22%是真巢穴。他指着崖壁上又零星出现的巢穴告诉记者,经过仔细盘点,目前在B区发现洞穴28个,C区发现31个,其中22个是在原洞穴基础上挖出的。不过,他判断这大概是栗喉蜂虎初来乍到时挖来迷惑天敌的假巢穴。

栗喉蜂虎挖穴为巢(杨思盾/摄)
五年规划 打造15公顷栖息地保护区
“通过这次详尽的监测与记录,经过分析后得到准确结果,更科学、精准地了解栗喉蜂虎的习性、喜好以及对生境的要求,希望将来能够对它们起到更有效的保护。”石狮市自然资源局林业资源站站长颜明华坦言,这一阶段的修复只是一个开始,根据石狮编制的《石狮市栗喉蜂虎保护规划(2025—2029年)》,保护范围面积约为15公顷,将分为近期和远期两阶段进行。
2025—2026年,将在栗喉蜂虎非繁殖期对项目范围区内的高大乔木植被和碎石进行清除,以防止幼树长大遮挡土崖及蛇鼠藏匿其间,干扰栗喉蜂虎繁殖。并配备停车场、闸口、围栏、廊道、观鸟屋等基础设施。同时,在栗喉蜂虎繁殖期前,提前种植草本植物与花卉植物,为它们提供充足食源。2027—2029年,将继续加强对栗喉蜂虎栖息地、繁殖区的修复、管理与保护,适当扩大栗喉蜂虎营巢区,配置相应的护栏等基础设施;加强对栗喉蜂虎生态学、栖息地、觅食区域的监测。
“一个巢穴大概会成功繁殖2到3只雏鸟。”吴轲朝语言中已满是期待,自2022年在石狮峡谷旅游路这个营巣地首次发现200多只栗喉蜂虎筑巢繁殖以来,栗喉蜂虎已经连续四年造访这个营巢地。而石狮峡谷旅游路营巢地,也是经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泉州市观鸟学会观测确认的,目前已知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纬度最北的栗喉蜂虎繁殖地。如今,栗喉蜂虎已经成群到来,它们是否真正留下筑巢繁殖也将成为检验修复成果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