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电影《不说话的爱》公映:他们的世界无声,但永远有爱

2025-04-06 10:52:00     阅读量: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成露

每到踏青赏春、慎终追远的清明时节,那些关于生命真谛的故事似乎格外能触动人心。最近较热的正是一部关注特殊群体的电影《不说话的爱》,改编自曾感动万千观众的同名短片,点映及预售票房率先突破两千万元,成为今年清明档电影市场的一个亮点。

《不说话的爱》海报

作为为数不多的关注听障群体的生活处境的电影,正在热映中的《不说话的爱》,大量镜头是以手语和肢体语言代替传统语言对白来推进故事,传递情感,但还是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有人说,一部“明星演员”没有开口说话的电影,却让观众于无声处听见震耳欲聋的轰鸣。

电影从听力健康的女儿木木的视角,讲述了聋人父亲小马和女儿木木彼此为伴,互相守护。父亲小马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女儿木木就是他的“翻译”,帮助小马跟他人交流,接零活赚钱。父女俩住过嘈杂的麻将馆,也住过堆满杂物的库房,但有父女俩在一起的地方就有“家”的温馨。女儿还未吹动笛子,父亲就在拍手表达“好听”了;安静的夜晚,隔着上下铺的手语交流、手影游戏,是父亲陪伴女儿长大的无声的约定。

故事并没有停留在父女温情叙事的层面。为了不和女儿分开,小马急需证明自己也有经济能力,却一步步被骗进了一张专门利用聋人撞车骗保的犯罪圈套。爱女心切的小马在残酷的现实中陷入困境与挣扎。

木木担心父亲会因自己而死,选择随妈妈出国定居。父亲赶来机场见女儿一面,喊不出声音,不断吹女儿送他的口哨,吸引木木的注意。隔着机场的玻璃墙,木木昂着头望着远处的父亲泣不成声,她一边打手语一边说:“爸爸对不起,我没有不要你,我想永远跟你在一起。”就在这一刻,小马被后面冲上来的警察按在了地上。

在庭审中,小马受犯罪团伙暗中威胁,被迫认下所有的犯罪事实。旁听席上,女儿挣脱阻拦,撕心裂肺地为父亲辩护:“爸爸不是这样的人!”随着骗局真相最终浮出水面,小马在法庭上用手语陈词,一字一句艰难比出“我犯罪了”,无声的独白力透银幕,既引发了观众对人性、社会与沟通的思考,也推动了公众对听障群体的关注、理解和共情。

难得的是,影片邀请了近30位聋人参演,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人是首次尝试影视拍摄,也有人一直心怀表演梦想。电影试图在片场内外都构建起跨越有声与无声世界的沟通桥梁。

电影结束时,旋律响起,“那些你没说的话,我怎能不懂,它是你和我无声的语言,当你脸上亮起来天边晚霞的神采,这时我跟着你笑了啊。世上还有谁比你更沉默啊,世上还有谁对我更炽热啊,有种语言无声,谁都不曾听过它,只能在我们对望里默默地响得很大声……”镜头滚动扫过一个个听障参演人员,每一个加倍热爱生活的他们,都触动着银幕之外的你我。

他们的世界无声,但永远有爱。爱是父女之间的亲情牵绊,也是听障群体之间的守望相助,还是有声与无声世界的有力跨越。

当电影讨论听障者时,或许是在“拷问”整个社会的听力。跳出电影里的故事,可以看到,在春晚40多年的历史上,今年首次进行了无障碍转播,实时字幕、手语翻译和音频讲解让4500万视障、听障人士中的许多人,第一次同步“看见”春晚、“听见”春晚,第一次在春晚播出时能和家人一起欢笑。

在上海,有的音乐节开始尝试无障碍转播,哪怕现场没有任何听障人士在场,也可以在观众心中种下一颗“我们生活中还有听障人士”的种子。

在科技的赋能下,听障咖啡师们能够戴着智能手环,实现无障碍接单作业;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无声骑手们借助外卖平台的关怀功能,为千家万户送去美味;在博物馆,听障者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观看手语讲解,读懂文物的历史;在公共场合,部分听障者通过手机的“声音修复”功能,将艰难的发声变成标准的普通话,顺畅地表达自己。

期待这样的好故事、新故事会越来越多。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