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一纸润千年

2025-03-31 10:00:00     阅读量:0

新华社合肥3月31日电(记者陈诺)春日早晨,薄雾还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的群山间“游荡”,山脚下的宣纸文化园已迎来新一天的游客。

这里外观形如一沓错落叠放的宣纸,行走其间,就走入了一段纸的历史。它是文房四宝之一,始于唐代,产于安徽泾县,因唐代时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宣纸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其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等特质,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这是3月6日拍摄的位于泾县中国宣纸小镇的宣纸文化园。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从准备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等原料开始,宣纸制作历经蒸煮、摊晒、踏洗、制浆和成纸等108道工序。如今在泾县,这样纯手工的制作工艺仍然沿用着。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该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宣纸文化园技艺展示和体验区,游客们能够详细了解并亲身体验这项古老的技艺。

3月15日,游客在位于泾县中国宣纸小镇的宣纸文化园内观看宣纸捞纸工艺展示。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一张宣纸的诞生,难度最大也最关键的,当属捞纸。宣纸种类繁多,不同的厚薄、纹理、丝络,全在这一“捞”上。对种种微妙变化的掌控,都要靠捞纸工人经年累月练出的神奇手感。

58岁的周东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员工。他1985年开始学习捞纸,在浆池边一站就是40年,经他手捞出的宣纸多达1000余万张。“刚开始当学徒时,做梦都在捞纸,水里泡久了手烂了好、好了又烂,夏天浮肿、冬天皲裂。慢慢地,就摸索出纸的脾性了。”周东红手上不停,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

宣纸千变万化的“脾气”,让中国书画拥有了更多笔墨意趣,也让它在一代代传承中凝聚了创新的底气。

它可以做一枚邮票,也可以做成“三丈三”的巨型宣纸,用于创作大型书画作品。从扇子、灯笼再到创意摆件,如今的宣纸不仅是书画艺术的载体,更被赋予了时尚的设计理念,化身为精美的工艺品和实用的日常用品。

3月6日,游客在位于泾县中国宣纸小镇的宣纸文化园内选购宣纸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近年来,宣城在做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同时,还推动宣纸产业与互联网、文化创意、旅游等深度融合。泾县依托现有的中国宣纸公司、中国宣纸博物馆和宣纸文化园等,建起了中国宣纸小镇,成为不少游客打卡、研学的目的地。据统计,2024年中国宣纸小镇游客量超过41万人次,同比增长64%,总营收1897万元,同比增长163%。

古老的宣纸,如今还成为“科里科气”的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对宣纸的结构研究,探究了其高强度、高韧性的微观机理,并且受宣纸制造工艺和结构启发,发明了一种具有多尺度结构的高性能透明可折叠薄膜,成为精密光学器件和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理想材料。

一纸润千年,它带着历史的温度,穿越光阴而来,也将把我们丰富多彩的时代印迹,留给明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