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600公里 镜头记录中国救援队彻夜奔赴缅甸震区
央视网消息:中国救援队3月29日从北京出发赶往震区,飞行3600多公里后,救援队抵达仰光。随行的总台记者记录下了从北京到缅甸的一路奔忙。
在首都国际机场的专机楼,大家可以看到,记者身后中国救援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集结,手边就是这一次即将带往缅甸的通讯设备。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为大家传来缅甸前方的最新消息,记者携带这次也是带了多套卫星通讯装备,像比干、高通量卫星等。


为了给灾区徒步行进做好准备,队员们很少拉手提箱,重量达50多斤的背囊成了大家的标配。知道缅甸当地可能手机信号不好,队员们在飞机上刚刚安顿下来,就赶紧先跟家人通起了电话。电话那头的儿子对于爸爸此行救援的远途并没有多少概念,只是一个劲儿地问着爸爸什么时候能回来,唯有妻子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注意安全。接受采访的中国救援队队员表示。这是第二次出国救援,第一次是在莫桑比克,这一次挑战性还是很大的。人员的死亡也在持续上涨,这也是救援人员最担心的事情。


飞机降落在仰光国际机场,虽然还没有下飞机,但是缅甸方面的工作人员包括民众已经在飞机下迎接了。他们手中拿着缅甸和中国的国旗,摇动的是一份浓浓的胞波情谊。

飞行3600多公里后,救援队抵达仰光.原计划救援队可以直接从仰光乘飞机抵达内比都,这意味着整个路程时间将缩短数个小时,但降落后队员们就接到了一个消息,由于当地的飞机承力有限,队员们将不得已从仰光驱车走夜路行进300多公里,而这意味着,队员们将在车上度过未来的十几个小时。中国救援队负责人在做现场动员时表示,考虑到队伍的整体性,救援人员们不分开,请同志们克服困难,不要怕困难。

夜幕降临,在当地的一家华人餐馆,队员们吃上了来到缅甸的第一顿饭,一顿简单的炒饭。

帮着大家解决网络问题,给大家做翻译,随团的华裔志愿者忙前忙后。他们中最小的32岁,年龄最大的有50多岁,在看到朋友圈里招募的消息,这六位华人一起报了名。志愿者字慧芬表示,他们的任务是翻译,跟着救援人员一起上前线。她是第四代华侨了,在灾区里也有我的家人,缅甸人都盼着救援人员的到来。56岁的志愿者马兴国说:“我想尽一份力。我们都很期待我们中国的救援队过来帮忙,非常期待的。”缅甸政府工作人员表示,非常感谢中国。中缅两国是邻国,有着特别的情谊。这一次,再次见证了什么是患难见真情。
当地时间29日晚上10时,队伍继续出发,乘坐大巴前往受灾严重地区。一天的奔波后,有的队员在座位上很快睡着了,有的还在为马上到来的救援做着计划。这一夜,他们要疾驰着,开赴灾区。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