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重庆瞭望|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2025-04-28 07:35:00     阅读量: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蔡相龙

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舆情应对已成为各地干部增强执政本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修课”。

但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也患上了“舆情恐惧症”,但凡网上有一点的风吹草动,立马变得杯弓蛇影。面对舆情,一些领导更是谈“舆”色变——“不管干得多出色,一出舆情全没得”“能不在网上发就别发了”“评论区留言别轻易回复”……

舆情理应重视,但把重视异化成过分的恐惧,就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这既不利于深入践行网上群众路线,也会成为束缚干部干事创业的“潜在绳索”,让人左右为难。要过互联网这一关,必须克服“舆情恐惧症”。

舆情中也有“剧情”。徐骏 作/新华社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许多大事小情都通过网络得到了很好解决;但与此同时,一些领导不懂舆情、恐惧舆情。那么从具体的实践来看,“舆情恐惧症”产生的根源有哪些?

舆论的裹挟让人害怕。如今,许多网络舆情一发生,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鼎沸之势,并随着谴责、谣言、攻击、猜测等的“加持”,让巨大的舆论声浪形成裹挟之势,很难再就事说事,这对许多干部和相关部门造成压力。因此,有的干部闭口不言,有的一拖再拖,其根本原因就是被裹挟之势的舆论所吓住。

舆情的复杂让人迷茫。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有着裂变性和快速性的特点,传播速度通常以“秒”计算。在这一背景下,一张简单的照片、一段小小的视频,一旦进入互联网世界,往往能“拔出萝卜带出泥”,在横向上产生许多拓展。这种复杂情况,让许多干部陷入迷茫,不知从何下手。

一些干部存在本领恐慌。网络舆情千变万化,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模版”,即便是不同地方出现类似舆情事件,最终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加上一些领导心理上抵触舆情,只愿意当“舆情鸵鸟”,致使应对舆情的本领恐慌进一步加大。

上级过度关注造成压力。网络舆情事关民心民情,上级部门尤为关注。但也因此,一些上级部门患上“舆情洁癖”,只要一出现舆情,先不想怎样回应群众诉求,反而举起“大棒”,“一刀切”式地处理干部。这让许多基层干部在舆情面前压力满满。

网络舆情一旦发生,无论是恐惧还是逃避,最终都要在正确认识中科学应对,或通过快速发声以正视听,或检视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或快速行动补上漏洞。那么具体该如何应对呢?

要重视但别恐惧。网络舆情虽有“剧情”,但也有民情。因此,对待舆情的心态非常关键,既不能置之不理、冷漠视之,也不能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只有心态上重视、行动上科学,才能不顾此失彼,不在舆情应对中乱了阵脚。

要回应但莫过激。舆情应对讲究一个“快”字,只有快速回应才能让舆情降温。但快的同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忙着切割责任而过激。如果急于辩解,甚至尚未调查清楚就“甩锅”,甚至怒怼网友,往往会适得其反,让舆情再次升温。

要说好更要做好。网络舆情需要回应,但要从根本上让舆情消散,还要在“说好”的同时也“做好”。若是真错了就接受批评、诚恳道歉,快速拿出合规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举一反三,避免同一类问题的发生。

要触网不能避网。网络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每一条评论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移动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要主动上网,养成“触网”的习惯,积极推动政务公开,把网络当成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

回应关切才能给舆情降温。徐骏 作/新华社

随着社会发展,网络舆情更加趋于纷繁复杂。要克服“舆情恐惧症”,需要各方客观理性看待网络舆情,共同发力。

上级部门应有一定的“宽容度”。网络舆情的本质是问题上了网,作为上级部门,应依规依法、科学对待舆情,不能因为舆情“闹大了”,该容错的不敢容了,简单粗暴进行“一刀切”式处理。上级部门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正确对待涉及舆情的相关人员,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将责任进一步细化,避免问责粗线条、简单化,别让“勤刷锅的媳妇”挨责骂。

媒体平台要警惕“后真相”现象。面对自带流量的舆情,媒体要爱护并尊重自己的“话语权”,不能在事实尚不清楚的情况下,为比拼速度、吸引眼球就断章取义,快速加入舆情战中,导致自己在真相大白后被啪啪“打脸”。任何一次舆情的发生,既是对相关领导干部的考验,也是对媒体能力的考验。

网民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从近年来的网络实践来看,许多网络舆情发生后,不少网民都参与其中,或吃瓜、或添柴、或嘲讽。这种一拥而上,往往导致舆情走偏,也延缓了真相大白的时间。作为网络的参与者与使用者,每一个网民都有责任守护网络环境的清朗。所以,面对网络舆情,网民们不妨先“让子弹飞一会儿”,等一等、看一看,等事态逐渐清晰后再加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这一关必须要过。

互联网是治理的变量,也是能力的增量。我们期待领导干部不仅接受网络,更能让网络为己所用,努力将网络变成加强问题治理、提升服务效能、凝聚人心力量的宝贵契机。

原稿点击:重庆瞭望|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重庆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