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

2025-03-31 08:15:00     阅读量:0

3月27日至3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年会设置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5大板块128场活动。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商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发展。与会国际人士表示,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坚持同各国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让科技进步惠及全人类。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

走进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科技新风扑面而来。人形机器人“妮娅”正在咨询台为来宾提供接待服务,拟真的面容配上微表情、语言和灵巧的手部动作让她更显“人性化”。年会上,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的“中关村论坛智能体”提升了每一场会议的同传体验,仿佛演讲者本人正同时用多种语言演讲。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开幕式上,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表示,中国的创新浪潮持续涌动,同时还积极号召各界人士集思广益,汇聚资源,善用科技,让科技进步惠及全人类。

德国史太白基金会是世界知名技术转移机构,也是欧洲最大的科创服务机构之一。该基金会荣誉主席约翰·吕恩说:“今年的年会上,大家都在讨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前沿科技话题。”他对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称赞不已,认为这有助于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发展。

“中国在越来越多领域取得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认为,中国政府连续稳定的政策为长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他说:“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愿意推动各方协同解决问题。”

“我们正在深化同中国伙伴的合作,共享中国的创新生态。”全球医药信息公司艾昆纬亚太区总裁宓子厚认为,中国政府大力推行改革,培养大量高科技人才。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主要创新中心。

“中国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正不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主席埃里克·奥弗兰德表示,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已与中关村论坛签订协议,期望在中国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人才。

“中国绿色技术数量多,覆盖范围广,为全球绿色转型发展增添了动能”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10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面向全球推介公布;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北京怀柔科学中心8项重大突破性成果集中发布……作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成果丰硕,彰显了中国创新的澎湃动能。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50万亿元,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超4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数字技术已成为全球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北京拥有将近3万家高科技企业,巩固了其作为世界第三大科技集群的地位。”

“中国是全球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2016年至2023年中国申请人提交了55.5万件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占全球申请数量的43.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可持续技术交易所中国区负责人邹凌表示,中国是全球绿色低碳专利申请最大的来源国,也是全球绿色低碳技术最大的目标市场,更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可持续技术交易所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绿色技术数量多,覆盖范围广,为全球绿色转型发展增添了动能。”邹凌说。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巴里·马歇尔曾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说:“北京拥有无与伦比的科学研究机构、一流的临床医院、繁荣的工业园区,最重要的是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他看来,北京具备成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领军者的所有要素。此次他还多了一个新身份:中关村特色产业园的合作者。这位中关村论坛的“老友”将他的创新基地落在北京。

沪亚生物国际是一家专注生物药物创新的公司。该公司董事会顾问丹尼斯·吉林斯表示:“在生命科学研发方面,多年来的大量投入推动越来越多创新涌现,现在中国已具备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生物制药行业竞争的基础设施。”

年会现场,打太极、跳舞、接待、冲咖啡、表演茶艺……机器人“智愿者”似乎无所不能。意大利圣安娜高等研究院生物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保罗·达里奥高度评价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认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表现突出,中国牵头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的具体表现。

“我们在中国推动创新的决心更加坚定”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唯有开放合作才能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中国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致力于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与各国共同推动科技发展进步。

“世界正面临全球性的科学挑战,特别是在气候变化、能源生产、公共卫生等方面,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形成创新协同作用,才能共同应对。”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热拉尔·穆鲁说。

法国科学院院士塞尔日·阿罗什表示,技术的突破需要深耕基础科学研究,还需要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在基础科学方面,“小院高墙”不可取,科学家要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和分享想法。

西门子中央研究院研发总裁诺伯特·高斯强调,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快速适应客户需求和技术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西门子正加强与不同伙伴的合作,在人工智能、仿真、自动化等前沿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随着中国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我们在中国推动创新的决心更加坚定,期待与更多伙伴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高斯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认为,中国推动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以及通过中关村论坛等平台来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和繁荣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31日 03 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