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文化中国行|渝州讲席上新,解码千年蜀道历史脉络

2025-03-31 19:54:00     阅读量: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双双

成渝古道是否真的历经千年风雨?其东西两端的起止点又在哪里?3月31日下午,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旅委主办的“渝中讲坛·渝州讲席”迎来新一期文化讲座。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地图编制分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助理黄小龙受邀主讲,他以《华阳分巴蜀 古道连成渝——成渝古道地图编制分享》为题,带领现场观众穿越千年时空,解码成渝古道的历史密码与地图编制背后的故事。

活动现场。记者 周双双 摄

讲座中,黄小龙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成渝古道的历史沿革与地理特色。作为明清时期四川盆地内连接重庆与成都的官马大道(驿道),成渝古道全长510公里。其中,重庆市境内约195公里,形成于明代,又称“东路”“川东路”“东南路”。跨越中梁山、缙云山等险峻山脉,成渝古道串联起重庆通远门、佛图关、二郎关等关键节点,是清末民初四川境内陆路交通中最重要的交通干路。

黄小龙介绍,在明清时期,成渝古道不仅是军事邮传的动脉,更是移民迁徙、商贸流通的“生命线”。讲座通过大量历史地图、文献资料及实地调研照片,生动展示了古道上的基岩开凿路段、拦马墙、车轮槽、指路碑等遗存,以及白市驿、来凤驿等驿站的兴衰变迁。“每一段残存的古道、每一处斑驳的遗迹,都是成渝双城千年同频共振的见证。”黄小龙说。

成渝古道重庆段地图。

从古道到古道地图,黄小龙还揭秘了《成渝古道地图册》的编制过程。其所在的团队耗时数年,整合古籍方志、古旧地图、游记文献等多元资料,再辅以实地勘探,创新性地将传统舆图的写意风格与现代测绘技术结合,既保留“散点透视”的山水意境,又精准还原驿铺点位、关隘走向。最终编制的《成渝古道地图册》涵盖8幅线路图、9幅导览图及18个二维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活动现场,黄小龙还展示了古道遗存踏勘的珍贵影像,包括沙坪坝二郎关的“郎关直道”题刻、九龙坡走马铺的三道碑遗址等。在讲座互动环节,面对观众提出的“如何区分古道石板的新旧”等问题,黄小龙表示,不必见旧即喜,因为川东砂岩易风化,现存石板路也许不过百年,但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地理价值远超物质本身。

“保护古道不仅是守护历史遗迹,更是激活文化记忆。”黄小龙说,当前,成渝古道正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形式重生,成为新的区域性文旅IP。他希望通过地图,为公众提供“可触摸的历史”,助力老路焕发新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