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从“被看见”到“被赋能”,一场跨越孤独的趣味运动会温暖春城

2025-04-02 07:00:00     阅读量:0

当“星星的孩子”与普通儿童及志愿者一起携手挑战趣味项目,“星光”在运动中被持续点亮。3月30日,在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由吉林省残联与吉林大学体育学院联合主办的“康动赋能 融合有爱”孤独症日趣味运动会在吉林大学体育馆举行,吸引近400名孤独症儿童、普通儿童、家长和志愿者参与,共同为“星星的孩子”架起融入社会的桥梁。

趣味运动打破社交壁垒,从“独自闪烁”到“携手奔跑”

伴着《云宫迅音》的灵动旋律,舞蹈与武术表演拉开运动会序幕。“星球接力”中,孩子们投掷彩色星球道具穿梭奔跑;“携手龙舟”项目里,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握充气龙舟,喊着口号冲向终点;“桥洞飞跃”障碍赛上,孩子们互相搀扶跨越障碍……欢笑声中,许多孤独症孩子主动牵起他人的手。

“最大的变化就是他现在不怕生人了,能大大方方地和大家一起玩。他会观察别的小朋友怎么玩,然后自己跟着学,这可比我单纯地告诉他该怎么玩效果好多了。”吉林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康复孩子家长刘女士欣喜地说,这次活动让她9岁的儿子把在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通过观察其他孩子,学会了团队配合,学习能力也明显增强了,“这种成长,比死记硬背强百倍”。现场像刘女士家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运动成了打破孤独的“通用语言”。

运动场边的“步态分析”智能康复体验区,一群家长正带着孩子体验“黑科技”: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实时捕捉步态数据,生成个性化康复训练指导。“运动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有着极大的益处。”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孙一教授介绍,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还能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更重要的是,能促进眼神交流,增强他们对语言指令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让他们听得懂要求并按要求行动。”

14年坚守点亮希望之光,从志愿服务到生命教育

这场温暖背后,是吉林大学连续14年的坚持。“最初只是想帮助特殊儿童,后来发现这也是大学生的成长课。”孙一教授感慨。这些年里,吉林大学体育学院针对特殊儿童,尤其是孤独症群体,在科研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每年,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年都全员参与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志愿服务。很多学生反馈,通过与孤独症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他们自身也受到了教育,深刻认识到了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这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也无形中增添了动力。”

这是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苗永琦参加自闭症儿童相关活动的第六年,“能用自己的一点力量,助力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我认为这意义非凡。”从台前到幕后,苗永琦见证了无数孩子从封闭到逐渐开朗,更在这些“星星的孩子”身上看到了真正的体育精神。“从最初关注自闭症儿童,逐渐延伸到普通儿童。普通儿童参与这个活动后,他们也能意识到身边的小朋友可能和自己有所不同,进而思考该如何帮助这些小朋友,从而形成一个大规模感染自闭症儿童的活动氛围。”

未来计划,让“星光”照亮更多角落

活动最后,童声合唱《小美满》温暖全场。“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残健融合活动,搭建起一座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互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孤独症儿童,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关爱服务他们的行动中来,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营造一个更和谐、更包容的社会环境。”吉林省残联康复部副部长安芊默表示,下一步,省残联将继续推动《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落地,鼓励“星星的孩子”走出家门,融进社会,引导社会大众关注、理解孤独症群体,营造一个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

正如运动场上不停飘扬的蓝丝带标志,也正如《小美满》所唱的“世界很大,我们很小,牵手就能取暖”,这场运动会让我们看见,融合与爱,本就是城市文明最美的底色。

来源: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朴松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