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检异地“包过”?非法行为不容“开绿灯”
良好的地方发展环境,要靠更给力的政策优惠、更贴心的公共服务等来提高“上限”,而非通过不讲原则、网开一面等方式来拉低“下限”。但愿更多地方能以车检跨省“通关”为反面教材,进一步端正发展理念、完善行政执法环境,让严谨的制度、严格的监管成为地方发展的硬核名片。
本省车检过不了,换个省份就“通关”?据4月7日新华社报道,有群众举报称,近年来,靠近安徽的河南周口的一些县市乡镇陆续开了多家机动车检测站,其主要客户群体是安徽等地车主,主打“卖点”是不合格车辆也能“包过”。记者暗访后证实了这一情况。目前,周口市已成立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对报道涉及的机动车检测机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明确前,暂停相关业务。对于涉嫌违法违规的,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车辆前挡风玻璃裂了,尾气也不达标,在安徽被告知车检不合格后,就想着去河南“碰碰运气”——这是暗访中的真实情况,可见车检跨省可“通关”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机动车检测,目的就是确保汽车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要求,其质量水平和规范程度关乎驾乘人员和其他车辆行人的安全,也关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一些检测机构放松标准让问题车辆过检,一些车主侥幸想要在车检中蒙混过关,看似一拍即合,实则为交通安全埋了雷、挖了坑,更令机动车检测制度形同虚设,削弱了机动车检测行业的公信力。
近年来,机动车检测领域乱象频发,一些机动车检测站通过“非正常”手段让车辆过检屡见不鲜——车辆手刹制动不达标,踩脚刹蒙混过检;刹车灯不亮,开示宽灯替代;尾气不合格,就使用屏蔽器篡改车辆数据……车检造假已形成一条包括检测站工作人员、“黄牛”、作弊工具生产销售商等多方在内的黑色产业链,各方围着庞大的利益蛋糕各取所需。
乱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如准入门槛较低、市场过度饱和导致大量检测机构进行不正当竞争;违法成本较低,检测机构被处罚金额小于违法所得;部分车主认为年检过勤、标准过高而另辟蹊径规避检测等。除此之外,监管方面存在的短板也不容忽视,此番车检异地可“通关”事件就较为典型:一是监管部门对异常检测站点检查监督的力度和能力不足,这从报道中相关人员“设备上的数据很专业,我们也看不明白”等表述中可见一二;二是部门、地区间的监管协作力度不足,单个部门职责范围的局限性削弱了监管效率,异地初检未通过记录缺乏共享机制,跨省数据壁垒让监管失去了重要抓手。
车检跨省“通关”的怪事,暴露了省际毗邻地带基层监管执法能力的不足,也为机动车检测乱象的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机动车检测乱象,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下大力气整治。去年,多部门联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的专项整治;浙江杭州总结机动车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38种造假行为,通过AI大数据技术来搜索发现造假线索;北京则探索在机动车检验线上设置视频监控设备,形成机动车监管一车一档系统。借鉴相关经验做法,尽快堵上监管执法中的漏洞,当是未来治理机动车检测乱象的重点。
进而言之,类似利用异地监管盲区、监管差异来钻空子的行为值得警惕。从一些人专门到监考环境较宽松的地区报名参加某些国家级职业资格类考试,到一些污染企业从环保要求严格的地区搬迁到监管宽松的地区,再到一些地方以邻为壑、跨区域倾倒垃圾,这类舍近求远的行为本身,正是监管失职失察最好的举报信。不可否认,跨部门和地区开展对话、合作、治理等难度不小,但这不该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推诿诘责的理由,从相关线索出发,通过跨部门和地区联合执法、统一执法标准、打破数据壁垒、派驻干部交叉监督等多重手段主动出击,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