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新观察|外卖员分享 “最不能点的外卖”,你吃过几种?
近期,一则 “卧底记者提醒 11 点前别点外卖” 的话题冲上热搜榜,引发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中午正是用餐高峰期,不少人都会提前点好外卖,午休时间刚好送到。然而,为啥最好不要提前点呢?原来,第一拨点外卖的人,收到隔夜菜的可能性更大。回收剩菜、隔夜菜加热后再上桌等现象,在外卖行业中屡见不鲜。卧底记者在后厨曾亲眼看到前一晚被退单的外卖,在常温保存的情况下,第二天会正常售卖给堂食或者外卖的消费者。暗访记者因此提醒大家,“11 点前最好不要点外卖”,因为 “前一天剩下的食物可能会售卖给第二天先点单的人” 。
有外卖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送外卖的他们很少点外卖,因为取外卖时亲眼所见,有一些店难保证食品新鲜和干净。
媒体统计多位外卖员的观点,整理出了十类最好少吃的外卖:
1.黄焖鸡:多位外卖员最不推荐的就是黄焖鸡。原因是有些不良商家会使用僵尸肉、隔夜菜,甚至回收剩菜制作。近期曝光的 “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后厨乱象” 舆情事件中,就发现不少加盟店存在使用存放多天的发酸食材,顾客食用后的剩菜回收再加工售卖等问题。

2.麻辣烫:麻辣烫的汤底常被反复使用,食材也会长时间暴露,从而滋生细菌。而且丸子大多是低价冷冻合成品,卫生风险高。想象一下,一锅汤底可能被使用了无数次,里面的各种食材在长时间的暴露下,早已不是刚放入时的新鲜状态。

3.盖浇饭:很多盖浇饭会使用预制菜料包,比如常见的鱼香肉丝、咖喱饭等料包。这类料包存在食材清洗不到位、高油高盐的问题。商家直接使用预制菜料包,简单加热后就盖在米饭上出餐,难以保证食材的新鲜度和卫生情况。
4.炸鸡、炸串:半成品冷冻鸡块反复油炸,油的质量堪忧,容易产生致癌物。那些冷冻许久的鸡块,在反复油炸过程中,油脂劣化,不仅影响口感,还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5.粥类:存在隔夜粥二次加热售卖的情况,甚至有些商家还可能添加增稠剂。为了节省成本,一些商家会将前一天剩下的粥加热后继续售卖,或者添加增稠剂让粥看起来更加浓稠,以假乱真。
6.水果捞:有些商家会把坏果削去腐烂部分后切块,用酸奶或调味料掩盖异味,水果新鲜度无法保证,容易引发腹泻。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捞时,往往难以分辨水果是否新鲜,很可能就吃到了变质水果。
7.水饺类:多为低价散装速冻饺,馅料使用边角料肉,手工现包比例极低。这些速冻水饺的馅料来源不明,质量难以保证,而且经过长时间冷冻,口感和营养都大打折扣。
8.炒饭、烤肉拌饭:价格低廉的烤肉多用速冻肉,肉质来源不明,商家会用大量酱料来增味。这样的炒饭和烤肉拌饭,虽然吃起来味道浓郁,但其中的肉类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9.料理包快餐:也就是预制菜,很多外卖商家提前买好相应的菜包,有人下单时加热即可出餐。这类料理包食品往往含有大量添加剂,长期食用不利于健康。
10.汤品:为节约成本,通常料少水多,只通过调味包来增加鸡汤或骨汤味道。看似美味的汤品,可能只是用调味包调制出来的,营养价值极低。
外卖员的 “不选清单” 之所以上热搜,因为他们是真正的 “在场者”。他们亲眼目睹过麻辣烫汤底一周不换、炸鸡块反复解冻使用工业增白剂、水果捞以变质水果混入酸奶掩盖异味等不堪的场景。而这些,消费者无从得见,消费者能看到的只是 “好评返现”“满减促销” 的营销狂欢。当促销策略精准击中消费者 “占便宜” 的心理,却扭曲了饮食选择的本意。调查显示,过量点餐导致的浪费中,近三成源于盲目追逐优惠。更隐蔽的是,平台算法通过刷单、虚假评论营造出 “高销量”“高评分” 的假象,让卫生堪忧的黑作坊摇身变为 “网红店”。
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是监管链条的断裂。一方面,大量无证经营的 “朋友圈厨房”“微店” 通过平台漏洞接单,加工环境甚至达不到家庭厨房的卫生水平;另一方面,配送环节的 “最后一公里” 成为风险放大器,海鲜、凉拌菜等对温度敏感的食物,在缺乏冷链保障的配送途中极易变质,汤品洒漏、烧烤冷透等问题,更是让外卖员沦为 “差评替罪羊”。更需警惕的是,随着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 4000 亿元,其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冷链配送等事关食品安全的环节仍处于监管灰色地带。部分商家为延长保质期滥用防腐剂,为了降低成本常温配送冷链食品,导致细菌指数飙升。
面对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加大打击力度,强化源头监管,平台也必须摒弃 “流量至上” 逻辑,将食品安全纳入算法权重,对卫生评级低、投诉率高的商家降权处理。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外卖行业的 “透明化革命”,鼓励商家以直播后厨、公示检测报告等方式重建信任,同时赋予外卖员 “吹哨人” 角色,建立匿名举报通道,让 “在场者” 的视线转化为监管的 “火眼金睛”。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让外卖行业健康发展。

监制:周海涛 路大年 主编:路大年
新媒体:袁果 编辑:汤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