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劳动者之歌丨刘伟:硬“核”工匠 “焊”卫梦想

2025-04-29 17:42:00     阅读量:0

弧光耀眼,焊花飞扬。每一个生产技术难点,都是国家电投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焊接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刘伟攻坚克难的重点。哪里有焊接难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焊接是制作核电站各种设备、结构的关键核心工艺,焊接技术水平决定了机组建造质量,更决定了电站服役寿命。

2007年,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刘伟入职位于山东海阳的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一线焊接车间工作。工作不久,刘伟便发现公司自动焊接生产线的调试长期以来都是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处处受制于人的感觉让刘伟下定决心“研发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焊接设备”。

刚开始研发的时候,焊接空间狭小的难题摆在刘伟面前。日常工作中,焊工要钻到宽高不到半米、长度20米的空间内作业,一焊就是一天,空间的局限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也难以保证焊接质量。

刘伟在车间检查焊缝焊接质量。(受访者供图)

“空间太小,胖一点的工人就钻不进去了。急需开发一款体积小、功能全的小型焊接机器人,代替人进入焊接空间作业。”刘伟说。

刘伟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无数次的尝试、修改、失败、再尝试。因为经常晚上熬夜画图、写材料,刘伟的眼镜度数由100多度涨到近400度。为了快速论证一组数据,他曾在一天内从海阳出发到成都、杭州等五个城市,工作连轴转……

终于,一款高度集成焊接机器人研发成功,能够连续焊接4000多米的焊缝,合格率达100%,刘伟给它起名叫“霹雳鼠”。他介绍,“霹雳”代表焊接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鼠”代表老鼠,体积小且灵活,意为“一只在狭长空间内灵活爬行的小老鼠”。

刘伟在创新工作室调试“霹雳鼠”线路板。(受访者供图)

伴随我国核电事业快速发展,刘伟逐渐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硬核焊匠”,以深厚的技术底蕴和精湛的焊接技艺屡次攻坚克难。在之前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刘伟又实现了自动化焊接技术的新突破。

刘伟及其团队首创具有狭长空间自动化无轨焊接机器人,解决了在截面积200毫米×200毫米、长度15米以上的空间内施焊难题,让自动设备代替人钻入更小空间开展焊接作业。

目前该机器人已应用至浙江三门、广东廉江等多个核电机组以及国外某燃煤电厂建设中,助力国家核电发展。

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革新,核电行业对焊接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刘伟积极发挥技术技能引领、创新攻关带头人作用,凭着竭尽所能的拼劲,开展多轮多批次的新材料新工艺实验,先后攻克40多项重大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30多项。

他乐于分享,毫不吝啬地将工作经验、焊接技巧与青年焊工分享,通过反复操作示范、手把手校正,将技能倾囊相授,鼓励青年焊工积极进取。

青年焊工豆存印回忆:“他会连续3个小时站在焊接工位,逐帧帮我分析轨迹,连0.1毫米的偏差都不放过。”

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焊接中心核级焊工徐颖慧说:“刚到车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啥都干不好。车间设备改造时,我在本子上画了草图,自己都没当真。他看到后便鼓励我落实,还当场帮我优化了几处问题。我参加公司创新活动上台讲话时特别紧张,但是我永远忘不了他带头鼓掌的样子。他总能从我们身上发现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闪光点。”

刘伟参与牵头开发的“数字化智慧焊接培训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核电焊工培训模式,对焊工的技能进行精准“画像”,便于焊工补短板、锻长板。如今,刘伟团队中核级焊工比例长期稳定在90%以上,核级焊工考试合格率由早期的30%提高到80%以上,比全国考试通过率高出三成,为公司培养出百余名核级焊工,其中1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刘伟说:“每培养一名优秀焊工,就是为核电安全加装一道智能防线。”

来源:新华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