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概念渐热 专家:暂时不宜提全民自动驾驶
智驾平权是当下汽车行业的关键热词。特别是进入2025年,一度是高端车型才具备的诸如高速/城市NOA等功能,持续下探至10万级别市场。
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目前的全民智驾主要是L2+,能进行导航辅助驾驶(NOA),公路NOA已经从能用到好用,城市NOA已经变成实用。多模态大模型作为端到端算法的基座模型,可以赋能高阶自动驾驶技术,但还要解决大模型的安全可靠性问题。L3级自动驾驶需要尽快解决法律法规问题,L4级自动驾驶需要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暂时不宜提全民自动驾驶。
近年来,智驾引发的高速/城市NOA遍地开花,让无图技术路线渐成主流。据了解,“纯视觉方案”将摄像头作为主要环境感知硬件设备,相对激光雷达而言成本低廉,同时不受限于高精度地图的“鲜度”困扰,这使得搭载“纯视觉方案”的智能驾驶方案在大规模应用时更具成本效益。
该方案对于识别交通标志、车道线、行人面部表情和车辆外观等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大量的语义信息。然而,一旦面对复杂路况、恶劣环境或者极端天气,方案的可靠性将受到严重影响。“纯视觉算法受环境影响大,在恶劣天气等条件下,如暴雨、大雾、大雪、强光直射等,图像质量会严重下降,导致识别精度降低甚至失效。”有相关智驾企业技术负责人表示。
然而,在车企宣传中,强调智驾系统“无图”的越来越多。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智能驾驶系统导航和决策制定上,是否依赖高精度地图,是“纯视觉方案”与否的争论焦点。
“不管是多传感器融合搭配高精度地图路线,或是‘重感知轻地图’路线,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地图的参与。”有地图企业负责人表示。
具体来说,高精度地图借助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包括坡度、曲率、宽度、限制高度等在内的车道信息,包括路牙、交通标识、信号灯、障碍物等在内的对象信息,以及限行、路况、天气等动态信息,叠加用户行为数据等,成为支撑自动驾驶实现的“先验传感器”,可以让自动驾驶车行驶在一条“无比熟悉”的路线上,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加顺滑、更加安全的出行体验。
据了解,包括宝马、大众在内的多家跨国车企,已经明确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等配置,在其中高阶自动驾驶产品中的地位不容撼动。此外,包括四维图新、百度在内的一些头部地图企业,也在完善相关产品体验,并尝试通过众包等采集建设方案,不断降低高精地图成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则指出,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的重中之重。目前其决策智能性远低于人类平均水平,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下,车辆的感知性能受雨、雪、雾、霾、强光、沙尘等天气影响显著,存在人工接管的情况,还需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