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树葬、花坛葬……生态安葬正在从“可选项”变成“优选项”
海报新闻记者 杜郑敏 首席记者 张海振 报道
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的逐步深入,魂系生态、回归自然的生态葬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临近清明节,海报新闻记者采访调查济南、青岛等地的殡仪馆、殡葬机构了解到,伴随各地早已普遍出台的生态安葬奖补支持政策,海葬、花坛葬、树葬等现代文明生态安葬,正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据了解,生态安葬是一种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殡葬模式。它是将已逝亲人的骨灰抛撒入海,或与鲜花瓣、泥土一同葬于树根、草坪之中,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这种模式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更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葬现场图片
逝者与海同眠,海葬为国家永久性节约土地
3月28日,“礼安齐鲁·生命礼赞”2025年青岛海葬启动仪式暨殡仪馆开放日活动在青岛市殡仪馆圆满举行,来自青岛本地45个家庭的近百位逝者家属,共同参加了集体海葬共祭仪式。
在一阵浑厚深沉的大提琴伴奏声中,主持人恭读海葬祭文,两位襄仪向祭祖方鼎内播撒黄土、五谷、清水和酒水,并指导家属依次行三鞠躬礼。仪式结束后,家属们有序领取鲜花、手套、登船证,前往码头进行骨灰海撒。

海葬现场图片
到达指定区域后,家属在海葬服务团队工作人员的现场演示及指导下,有序走向甲板,将装有亲人骨灰的可降解骨灰坛,通过牵引绳缓缓沉入海中,随着携带思念的花瓣漂向远方,逝者至此枕浪而息、与海同眠。
“海葬是我母亲的遗愿,我们做儿女的,一定尊重她(的遗愿)。”62岁的江女士在老伴的陪伴下,一同来送别老母亲。据江女士所讲,老母亲生前非常喜欢大海,人生中的几大重要时刻,都有大海的见证。“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海边人,对大海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们)也想好了,等以后也要选择海葬。”
“闺女离开我们一年多了,她生前就说,最喜欢大海,思来想去决定给她海葬,让大海成为她最终的归宿。”谈到去世的女儿,何女士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她没有结婚、没有子女,自己还是个独生女,那我们老了后谁给她扫墓?还是回归大自然吧。”

海葬现场图片
据青岛市殡仪馆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人们对生态葬,尤其是海葬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生态安葬正从“可选项”向“优选项”转变。据相关统计,青岛市殡仪馆的“海之情”服务团队,每年为约2500位逝者进行生态安葬,从1991年10月31日至今,34年来已累计完成海葬骨灰约3.3万具,为国家永久节约土地150余亩,为青岛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花葬
陆地生态葬比普通安葬费用便宜近五分之一
海葬是生命回归大海,其他的生态葬法也在用不同的形式让生命回归自然。
济南市中区的官山陵园,是经市中区民政局批准建设的生态殡葬陵园,据其工作人员徐先生介绍,生态葬既能入土为安又回归自然,且价格比普通的碑葬“亲民”很多,以致这两年来的咨询人数也日益见长。

官山陵园
“目前陵园里主要的生态葬就是树葬,生态葬是不保留骨灰的。”徐先生向记者介绍,目前有两种安葬方式,一种是直接将骨灰撒入土中,费用1500元;另一种是用可降解骨灰坛把骨灰装起来,再埋入树底下,费用是2000元。而保留骨灰的常见安葬方式是碑葬,一般都在1万元起步,好的位置价格会更贵一些。
“基本上有两种人群倾向选择生态葬。第一种是子女年纪比较大,担心未来长辈的骨灰得不到妥善管理,就选择可降解的树葬,达到回归自然的状态;另一种是年纪稍微小一点,能够接受新鲜事物,自己选择陆地生态葬的方式。”
徐先生和记者讲道,生态葬是没有单独墓碑的,陵园在山上规划了一些公共墓碑广场,上面集中刻着逝者的名字,家属可在此悼念。徐先生表示,生态安葬全称是节地生态安葬,也可以理解为“土地重复葬”,待到先前埋的骨灰坛降解完,大约经过两年的时间后,将会再次重复利用这块地。

花坛葬纪念碑 图片来源 山东福寿园
清明节前夕,济南长清区的山东福寿园里,一座花葬纪念碑前多出了几束素净的鲜花,陆陆续续有市民到这里祭祀亲友,表达哀思。“我母亲前几年去世了,因为她生前就喜欢花花草草,所以我们以花坛葬这种方式与她告别。”市民闫女士告诉记者。
各地出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 其深入推广仍面临挑战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探索节地生态安葬的先进经验。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对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民众给予激励奖补,补贴力度不等。
例如,在北京选择海葬的家属可以享受免费殡仪服务;济南对于骨灰撒散或者将骨灰全部撒入海、河等,奖补4000元,对于骨灰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入土,土地可重复使用,不保留标志的,奖补3000元;在陕西西安,壁葬和草坪葬可获2000元奖励,海葬和骨灰散撒更是能达到5000元……
随着社会公众对海葬、树葬等生态葬法的接受度日益提高,选择生态安葬的比例在近三年内已提升至3.2%,各地数量持续增加。

生态葬
然而,推进生态安葬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观念认为重殓厚葬才是尊重逝者,这使得许多家属在选择时产生顾虑。此外,一些人误将生态葬视为“随便葬”或“薄葬”,认为不孝顺、不重视。更有甚者,担忧选择生态安葬后无法妥善寄托哀思。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大部分生态安葬都被视为公益殡葬,比如海葬活动的成本由政府部门承担,这导致逝者家属在选择活动和流程方面受到限制,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排队等候的情况。
“整体上来说,目前人们对生态葬的接受程度不算很高。”济南官山陵园的工作人员对记者直言不讳,虽然近年来咨询生态葬的人数有所增多,但最终还是选择碑葬的占绝大多数。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有业内人士分析,推动生态安葬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长远角度看,绿色生态安葬是殡葬改革的大势所趋,但目前仍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如加强顶层设计、改变传统观念、优化经济激励政策、培养高素质殡葬服务人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等。只有这样,生态安葬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逝者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