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新民艺评丨田威廉:双联展《镜像》全解艺术新表达

2025-03-29 16:16:00     阅读量:0

两位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以一生的革新,始终在破解古早绘画中的难解之题:当代艺术如何摆脱画布和二维平面的束缚?卢齐欧·封塔纳(1899—1968年)和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生于1933年),前者通过在平面上凿洞与割裂,后者则借助了镜面和多重材料,两人为艺术表达开疆拓土,受到后人尊崇。有趣的是,两人离经叛道的表达,经常遭遇不解和误读,而这场在荣宅举办的双联展“镜像”,通过相对完整的脉络梳理,来和中国观众心平气和地“和解”,为有关“当代艺术是什么”的争论添上注脚。

一提起“又昂贵又看不懂”的艺术作品,在我们社群媒体上,封塔纳是首当其冲被“炮轰”的对象之一。封塔纳的艺术贡献在于其“破坏”了平静的画布,艺术界因此将他视为“极少主义”的祖师爷。但很多观众很不服气,割破空白画布或者在画芯上打孔,木匠裁缝的手脚更麻利,凭什么他可以成为艺术大师?很多对这个创举的理解各有不同,也裹挟着争议。其实,刺穿或者割裂画布这种技法的实现难度并不高,但可贵就可贵在先锋的艺术观念——封塔纳打破了观者视线占据的画面,通过画布本身,通往其后的无限空间,从而挑战了以前观众的视觉经验。

比封塔纳年轻30多岁的皮斯特莱托是后辈,在当今在世艺术家中享有盛誉,他的路径也是相似的。他关注综合材料和日常生活的结合,使用被遗弃的现成品进行创作,比如用碎布、砖块、旧报纸、旧钢材来玩出艺术高度。

这次展览中,通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梳理成一条时间线索,来重新审度封塔纳和皮斯特莱托这两位意大利国际艺术明星的艺术理念。两位大家的作品曾常常在中国的艺博会现身,因“好认”和“高价”而博得眼球。除了为昂贵而震惊,这场展览试图阐释两位意大利名家赢得“光环”的来龙去脉。

本次展览汇集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26件作品,展示两位艺术家在当时的全新表达和形式探索,以及对以往被奉为圭臬的材料、方法和主题的摒弃。60年代起,皮斯特莱托开启了“镜画”系列,从日常物品出发进行创作,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高雅出身,让观众的参与(照镜子)构成了作品的动态发展。在展览大厅,皮氏作品的镜面和反光,让走动的观众在作品中闪现。而幽幽的、像眼睛一般的洞孔,则让观众在封塔纳的作品前观察更久。一组以青铜浇铸的赤陶地球仪雕塑,蕴含着人类对宇宙的想象,让人想起,哦,封塔纳的出身是一位雕塑家。

皮斯特莱托回忆,他和封塔纳是旧相识,也是朋友。1953年,在都灵的《橱窗艺术》展览上,他第一次看到封塔纳作品。后来,他俩就自己的作品及其与艺术史的关系都展开了对话。“和封塔纳结识后,我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我使用镜子,以自画像的方式探索自我认知。同时自画像的创作往往需要借助镜子完成,因此,镜子很快就成了我个人透视法的核心元素。”

策展人说:“两位艺术家摒除现有的艺术模式,寻求新的表达形式。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都反映出这种追求。”看不懂具体的作品没有关系,能够看懂封先生和皮先生的探索精神就行。它们在艺术界是生生不息的存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