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格陵兰岛,美国大战略的一环?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副总统万斯与夫人于28日访问格陵兰岛,计划看望驻扎在该岛美军基地的官兵并“视察安全状况”。在万斯抵达格陵兰岛之前,欧洲方面已非常紧张,有媒体直言“跨大西洋同盟再次面临考验”。
据美媒报道,万斯的夫人乌莎·万斯原计划率团访问格陵兰岛,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和能源部长赖特将陪同访问。美方人员还会出席当地一些文化活动。但这一访问计划遭丹麦政府及格陵兰岛领导人的强烈批评和坚决抵制。于是,美方修改了访问计划,取消原日程中的文化活动,不再与当地民众直接接触。这样一来,此行就从访问丹麦格陵兰岛的国际事务,转变成视察本国军事基地的内部事务了。
美方修改访问计划,算是为此行降温,但问题并未解决。美国新政府对格陵兰岛的吞并渴望仍然存在,华盛顿甚至拒绝排除军事选项。美国吞并格陵兰岛的渴望其实由来已久,并将其视为自己“大北美计划”的一部分。早在1867年,美国购买阿拉斯加后,就试图再购买格陵兰岛,以实现对加拿大的“三面合击”,迫使加拿大并入美国,实现1812年美英战争时没有实现的目标。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也曾试图以1亿美元购买格陵兰岛。在2019年以国家安全和资源利益为由公开提出购买格陵兰岛后,如今再次就任总统的特朗普旧事重提,让欧洲不由得更加担心。
眼下,特朗普政府有一个“宏大的战略目标”,即扩大版的美国孤立主义战略。在传统上,孤立主义一般指美国退回到本土。但是,如果能够吞并格陵兰岛和加拿大,美国的新孤立主义,就变成新的北美版门罗宣言。美国将既可以摆脱在欧洲的安全负担,又可以增加美国本土的安全纵深,防止因战略收缩而损害国家安全利益。因此,特朗普政府吞并格陵兰岛的计划,并不仅是出于领土扩张动机,还是其国家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欧洲对美国吞并格陵兰岛主张的愤怒与担忧,也因此是双重的:一方面,美国的举动将动摇跨大西洋同盟的政治基础。如果美国可以随意吞并欧洲国家的领土,而且还是同盟国家的领土,那么跨大西洋同盟体系就不再是主权国家间的体系,而是21世纪的“新帝国主义体系”。欧洲盟友与美国之间,由此将沦为卫星国与宗主国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让欧洲国家感觉屈辱,还让其处于随时被支配、被牺牲的境地。另一方面,一旦吞并了格陵兰岛,美国将补上地缘政治上的“北大西洋缺口”,欧洲对于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将会下降,被抛弃的可能性也自然会上升。
所以,欧洲国家,包括法国和德国在内,对此事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不想看到美国吞并格陵兰岛;另一方面,又不想因此事过度激怒美国,希望维护传统的同盟体系。所以,欧洲国家在此事上的表态,语气虽然坚定,但语义则经常是含糊的。
简而言之,格陵兰岛涉及的不光是领土问题,也不能仅视为美国的霸权冲动,而是华盛顿重新构建自身国安体系、重构美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吞并格陵兰岛未必能成功。特朗普政府也可能退而求其次,迫使欧洲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向美国让步,或许这是美国现实的目标。(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